詳細介紹
溼地介紹
青螺濕地由北而南大致可分為四區:
1. 青螺砂嘴海岸區:本區有砂嘴地形、玄武岩熔岩與海蝕地形、海岸造林區、文化遺址區及海岸潮間帶區、紫菜養殖區等。
2. 紅樹林復育區:本區位青螺廟南岸,防波堤以東的魚塭,至澎41公路旁之濕地等。
3. 青螺魚塭棲地:青螺魚塭棲地:本區為澎41公路以西的魚塭、人工棲地及部分防風林等。
4. 紅羅灣潮間帶區:本區為濕地防坡堤以西的紅羅灣潮間帶。
歷史風華
青螺濕地的淡水水源由虎頭山流經青螺聚落南邊的羅經山出海,泥沙逐漸淤積於海邊淺灘,日久形成目前廣闊的海岸濕地。1975年大永水產公司在此承租部分濕地,興建大片魚塭,至1995年租約到期為止,其間縣府林務課在廟前濕地周圍復育海茄苳紅樹林,成效良好,於1995年之後陸續試種另外三種紅樹林,雖成長較慢,也漸漸成林,目前已是澎湖最大的紅樹林濕地。
青螺濕地生態特色:
1. 陸域:有砂嘴地形、玄武岩熔岩與海蝕地形、海岸造林區、文化遺址、『陽明妙塔』石敢當及古厝。
2. 水陸域混合區:有保育類紅樹林、魚塭棲地、四季輪替之候鳥群。本區目前復育有四種紅樹林,生長良好,其種子或胎生苗隨海水流動定根生長,林區漸漸擴大,周邊依存的各種生物,如招潮蟹、魚類、蝶類、鳥類等,種數均逐漸增加。
3. 海域:有廣闊的潮間帶及休閒漁作區、四季輪替之候鳥群。自1995年大永水產公司放棄承租青螺濕地的魚塭後,因控制海水的閘門損壞失修,海水溢入魚塭以南大片濕地,原本為冬候鳥、過境水鳥及夏候鳥燕鷗棲息、繁殖的場所全部沒入海水中,僅留魚塭土堤供鳥類停棲,有如人工棲地,目前鳥類棲息地已消失大半,十分可惜,現在部份魚塭成為澎湖輕艇協會休息訓練場所,退潮後成為鳥類和各種潮間帶生物棲息與覓食處。
4. 紅羅灣潮間帶區:本區為濕地防坡堤以西的紅羅灣潮間帶,是紅羅與西溪兩地居民撿拾螺貝的主要場所,更有『海中石塔』的石敢當與立竿網、石滬等傳統漁作。